<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成果
        挪用公款罪中恶意使用人共犯认定初探
        时间:2016-04-25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内容摘要:挪用公款中认定使用人共犯须具有共谋行为,王守鑫、王俭涉嫌挪用公款案中没有司法解释要求的明确的共谋行为,而王俭明知挪用人将为己挪用公款,而积极追求,应构成教唆犯,笔者将为定义为恶意使用人。分析如此立法根源源于刑法客观主义,着重于对犯罪行为的处罚与矫正。挪用公款共犯条款的客观主义倾向的不合理性:第一、有悖立法本意;第二、有违共犯理论;第三、反贪侦查障碍。

          关键词:  挪用公款;恶意使用人;客观主义

         

          导语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挪用公款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八条的规定,创生两个法律概念:挪用人与使用人,同时规定了对于与挪用人存在共谋的使用人以挪用公款罪共犯论。这也就导致在司法实践当中出现这样一类情况:公款使用人,虽然未明示指使或者策划取得挪用公款,但是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挪用人将为己挪用公款,而积极追求或者促成的,笔者将此定义为挪用公款罪中的恶意使用人,以下将从一案例出发,分析恶意使用人的共犯认定问题。


          一、挪用公款案例简要介绍

          (一)案情简介:

          犯罪嫌疑人王守鑫(化名)、犯罪嫌疑人王俭(化名)涉嫌挪用公款案案发于天津市某某五金电器总公司,该公司系国有破产企业,尚处于破产清算期间。犯罪嫌疑人王守鑫自2009年5月至案发,担任天津市日用五金电器工业总公司会计兼出纳,主管单位财务,自2010年至2014年间,利用职务之便,采取使用现金支票取款不记账的手段,140多次先后将单位用于为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公款私自挪用。根据立信中联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关于天津市某某五金电器工业总公司有关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立信**专审字<201*>B-000*号)审计显示,单位账面亏损2,939,638.09元。犯罪嫌疑人王守鑫将公款用于自己消费和王俭经营、消费使用。

          犯罪嫌疑人王俭明知其父王守鑫(同案犯)管理单位公款且向其提供的款项为公款,仍不断积极索要公款并使用公款,将其全部挥霍于个人高档消费。案发前,犯罪嫌疑人王守鑫、王俭将公款2939638.09元全部挥霍,案发后至今尚未归还。

        案件通告告知
        法律文书
        法律法规查询
        视频接访预约
        辩护律师
        控申
        人大政协联络
        预约服务查询
        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检察院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子牙河南路50号   电话:022-26532000
        邮编:300122
        工信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