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检察院志愿服务队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围绕“普法宣传”、“未成年人保护”、“邻里守望”、“环境清整”等主题不断深入贯彻“检察为民办实事”活动要求,利用“322”工作机制打造“‘检察蓝’在行动”志愿服务品牌,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检察工作,体现检察担当、贡献检察力量。
一、“三个打造”夯实制度基础,提升志愿服务软实力
1.打造“一体多翼”组织架构。静海区人民检察院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128人,制定发布《关于成立静海区人民检察院志愿服务队的实施方案》,下设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小分队、青少年维权岗志愿者服务队和“检察蓝”普法宣传队3个小分队,专人管理、定期活动、建立台账,动态记录每名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活动项目,加强志愿者监督管理。
2.打造“一专多能”服务格局。向法律宣传延伸,发挥专业优势,着力提升全社会知法、守法、依法、用法的能力。向民生事项拓展,重点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从环境卫生、儿童保护、电信诈骗、邻里守望等多个角度出发,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向特殊群体倾斜,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情暖端午”、“情暖重阳”、“情暖中秋”等关心关爱弱势群体系列活动,传递检察温度、彰显社会关怀。
3.打造“便捷高效”管理机制。运用“津云”、“志愿汇”等志愿服务系统,实现志愿者高效便捷“云”管理,做到志愿服务有定位约束、有时长统计。“津云”累计发布活动102次、服务时长7051小时。“志愿汇”累计信用时数939.1小时、荣誉时数4265.4小时。
二、“三个聚焦”拓宽服务渠道,提升志愿活动吸引力
1.聚焦普法责任做志愿。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以法律为半径,画出普法宣传同心圆。进社区,开展以推广《民法典》为重点的普法宣传活动25次,其中举办讲座14次、发放宣传材料900余册、受众1400余人。进企业,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小分队开展以“文明交通”、“安全生产”等为主题开展讲座5次。通过自主印制的“七地检察服务卡”为民营企业提供“会员式”检察服务,解决中小型民营企业缺少“法务指导”难题。进学校,以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重点,2021年以来开展法治宣教20余次。进农村,把握农村特点让法律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入户宣传等方式让老百姓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
2.聚焦群众点单提质效。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努力构建“群众点单,我们接单”式志愿服务模式,精准提供差异化、互动式服务。“青助双减”活动助力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一场《民法典》讲座中的农村土地承包、劳资合同问题帮助30余人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配合包保社区开展人口普查和医保登记宣传,惠及1100余人。
3.聚焦守正创新建平台。积极打造“全时空”式的普法模式,线上开设网上宣教短视频栏目“水滴课堂”。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面向全区在校学生进行推送。目前已推出《法佑青春,护“未”成长》、《毒品毁人生,千万要远离》等十一期内容,阅读量超过10万人次。针对疫情特点,推出抖音直播课、线上检察开放日活动,检察官变身主播,让更多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云”游检察院。
三、“两个坚持”紧扣发展目标,提升志愿队伍战斗力
1.坚持志愿服务与部门工作一体部署。一是实现全院同努力、共联动的文明实践氛围。鼓励各部门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建立部门参与台账。目前推出的“民法典宣传”、“防范养老诈骗”等多个特色活动品牌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二是探索建立“不起诉+公益服务”机制。在贯彻落实少捕慎诉刑事政策的同时,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取得真正成效。将志愿服务与跟踪帮教相结合,鼓励引导涉罪未成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强文明素养、提升法治意识。
2.坚持志愿服务与服务大局统筹协调。疫情防控闻令而动、冲锋在前。今年以来,开展“助力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15次,出动志愿者400余人次,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创文、创卫站在前列、干在一线。志愿者下社区、守路口、巡街巷,开展环境卫生清整20次、文明交通引导3次、文明行为宣传5次,营造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助力新格局。